影视解说 女子宿舍[电影解说]
解说

女子宿舍[电影解说]

影片信息

解说
  • 片名:女子宿舍[电影解说]
  • 状态:已完结
  • 主演:未知
  • 导演:戚小光/
  • 年份:2010
  • 地区:中国大陆
  • 类型:电影解说/
  • 时长:内详
  • 上映:未知
  • 语言:普通话,国语
  • 更新:2025-01-09 17:04
  • 简介:戚小光扛着摄像机,原本是要拍一个“很主旋律”的题材,一个有爱心的女人做好事的故事。可是,当跟着这个女人左转右转进了一条胡同,顺着黑洞洞的楼梯上二楼,推开那扇铁门,他整个人惊呆了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人!全是人!20多个女人,像沙丁鱼一样密集地躺在高低床上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床就像偷工减料的木匠随意搭成的,高低不平,有的床腿拿砖头、铁桶垫着。一个挨着一个的铺,铺上一条条打着补丁、抹布一样分不清底色的床单。外墙上贴着“上门打针”、“见证收款”、“高价收药”、“招聘”等花花绿绿的广告,其中一张A4纸写着:住宿24小时:2元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2元,这就是人头攒动的原因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机器就那么静静地转着,戚小光突然“心里汹涌澎湃”,尽管处在同一座城市里,这却跟他生活的世界完全不同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这个吉林省吉林市电视台的记者,对农民工忙碌的场面一点儿也不陌生。他有时候也会想:夜幕降临时,他们像蚂蚁一样消失了,消失在哪里?这一次,他找到了“蚂蚁穴”,他决心拍这个“消失的故事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这一拍就是5年。搭档们一个个离开了,只有他坚持下来。到最后,他都数不清素材到底有多少,“反正一分钟不歇,电视至少能播上一个月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纪录片的名字很简单,取自这家旅馆阳台,蜘蛛网般的电线掩映下,一个不起眼的半米高的广告牌——女子宿舍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“哭!哭当啥用,白扯!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张燕秒拖拉着3岁大的小芳找到这个半米高的广告牌时,是14年前一个冬天的上午,母女俩第一次进城的时候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14年后这个盛夏的午后,她们仍然住在这里。床还是那张床,连床板上垫的海绵、纸壳子都没变过,唯一不同的是,45岁的张燕秒两个月前腿坏了,再爬不了上铺,小芳已经17岁,不再跟妈妈挤在一起睡,住在另一张床上,也要单花一份钱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张燕秒第一次坐在这间宿舍时,跟人哭诉自己的丈夫死去,扔下两个月的女儿,草房土地被占,日子过得“像腌渍的烂白菜”一样。14年来,几乎每来一个新人,都会坐床头哭诉一番,哭诉的理由无外乎离婚、被打、亡夫、子女不孝顺……就像一个单项或多项选择题。可不用多久,就有人敲着床板,不耐烦地呵斥:“哭!哭当啥用,白扯!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当这些眼泪顺着老妇人皱巴巴的脸、少妇花样的脸,甚至孩子光滑的脸,滑落时,戚小光从没有给过特写,甚至哭得太凶的镜头,他会删掉,因为“眼泪只是她们生活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”!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日子稍长些,这些苦命的女人不再说这是“难民营”,说这里是“常驻大使馆”,这里的女人不是“天使”,就是“大使”。这里的女人藏龙卧虎,能“上天入地”。上天就是能上工地盖楼,下地是能“修地球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这里寸土寸金。躺下时,真正属于她们的空间也就比一个人略大。所有人下地时,属于她们的空间不及她们的一双鞋子大。行李压在各自枕头下,因为把包寄存在老板娘住的4平方米的小屋,需要一个月支付10元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这里只有一个水龙头,每天流出吸管般细细的自来水,女人们用它解渴、吃药、洗头、冲澡——哪怕在零下30摄氏度的冬天,哪怕喝需要用热水化开的感冒冲剂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钱是每天算的,老板娘挨个收钱时,有的从餐巾纸里掏出两个钢崩儿,有的解开裤子从内裤的口袋里掏钱,有的从随身的矿泉水瓶里扯出两张一元的纸票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没有人会“阔气”地拍出一个月的住宿费。她们会像“候鸟”一样离开,一旦找到提供住处的打工地,她们就会搬家。等工地的活儿结束了,她们又会回到这里,寻找下一个打工地。这里就像驿站,像她们生活半径辐射开去的那个圆心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一年又一年,周而复始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宿舍楼下就是劳动力广场。严格地说,这不是广场,而是4条胡同构成的十字路口。这里距离繁华并不是太远,具体来说,距离火车站步行5分钟,距离长途汽车站步行4分钟,距离吉林市医院500米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胡同里有朝鲜小吃,有卖90元一斤人参的老店,有叫“桃姐”之类的数不清的职业中介。天晴时,胡同里摆满了小黑板,有招聘司机专栏、保姆专栏、出国打工专栏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把镜头往后拉,再往后拉,这个亮着4盏灯的60多平方米的女子宿舍,就湮没在这个上世纪80年代初建成的7层老楼里,湮没在这普通的巷道里,湮没在这400多万人口、满语意思是“松花江边的城池”的吉林市里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“尽是些笨手笨脚的妇人,太老了!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相比这个2元一天的居所,打工的老板提供给张燕秒们的住处要“敞亮得多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到黑龙江种稻子时,她们就住在田旁边的露天大棚子里,能看见满天星星。在乡下养猪,就自己在猪圈旁垒房子,“要多大有多大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10月一下雪,女人们能找的工作多是在餐厅刷碗,穿两双袜子套大胶鞋,站在到处是污水的地上不停地刷,那些碗怎么也刷不完,“一天17元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来钱最快的是上建筑工地,像男人一样筛沙子、捣灰、搬砖,一天赚70元。可这活儿,女人大多“吃不消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整个漫长的冬天,女子宿舍的女人都盼着雪快些融化,春天来了,地里就热腾了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春天,她们可以住到农户家捡木耳,捡完这家捡那家,“扫荡整个村庄”。一天干14个小时,赚上50元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夏天,她们可以坐票价7.50元的长途汽车,去一个叫乌喇街的地方剪毛葱。在农户家里剪,一毛钱一斤,在地里剪,一毛二一斤。不消说,女子宿舍同去的6个女人都选择了多赚这两分钱。她们要天不亮,走6里地到田头。等到黎明来临时,剪刀的“咔嚓”声已经在田地回响了。等到三天后,她们的口袋多了近100元钱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如果手脚够麻利,掰苞米也是不错的选择。一群人一字排开,边走边掰。在望不到头的大平原上,最快的人一天拿70元,最慢的人拿20元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她们最最喜欢的还是在城里发广告,一天能赚65元。最暴富的一次,是老板娘带领大家去水泥厂种树,一天赚了95元,创了最高纪录。可再也没第二次了,人家说:“尽是些笨手笨脚的妇人,太老了!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戚小光不拍这些宏大的“劳动场面”,因为这些大家都看得见。他更愿意守在那个逼仄的宿舍,等人回来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人回来了,没活儿干,也不打紧,到楼下站着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劳动力广场上,人们天然地分出区域来。男人站在马路的一边,女人站另一边,穿着皮鞋、开着小轿车的雇主就穿行在马路中间,雇主喊一句“焊工、瓦工”,就有一群人围上去,讨价还价,报价低的抢了报价高的单,就会发生拳头之争。这是几乎每天发生的事儿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冬天,雪花飞舞,找活儿的男男女女把手抄在袖子里,找工作的牌子悬挂在手小臂处,冻得直跺脚。戚小光就踱在这人群里,等他把机器从大衣怀里掏出来时,有人拦着镜头喊:“拍什么拍,电影都是假的,只有战争片是真的。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张燕秒腿没疼之前,一直比较抢手,她不用站多久,就能找到活儿干。她关节粗大,看上去一身蛮力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而她同屋,对角线床上的68岁的宋淑文,就远没有这么幸运了。她站在马路旁两个多月了,没有一个雇主跟她搭话,“她太老了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尽管出门前,她穿上了带花边的干净裤子,还用捡来的铅笔画了眉,用捡来的雪花膏,把脸涂得白白的,她跟人家说她只有“59岁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她有个秘密,连同住了十年的张燕秒也没告诉。一个月来,她的左眼疼得厉害,最初眯一晚还能好些,现在针扎一样疼,几乎什么都看不见了,她滴了快10瓶眼药水了,也没见好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“现在盼一天黑一天,眼前越来越黑了!”她叹着气,分不清眼里淌下的是泪水,还是药水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因为一只眼,她的雪花膏涂不匀,左脸黑一块白一块,她给空矿泉水瓶灌水时,对不准口儿,洒了一地。她不敢告诉任何人眼睛的事儿,她怕消息传到楼下的市场里,就“再也找不到工作了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这些打工者私底下的生活,正是戚小光想要的东西。但宋淑文始终躲着他的镜头,她拒绝“照相”,她说:“出来打工10年了,人都以为我发了大财,见笑呀!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“我要走得远远的,再也不回这里,我恨这里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镜头里一闪而过的,多半是那些皮肤皱巴巴、嘴角耷拉的中老年妇人的脸,唯独当转向皮肤紧绷、眉目清秀的小芳时,镜头停留了两秒,整个画面一下子生动、鲜活起来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17岁的小芳,童年、青春期、少女时代几乎都跟这宿舍脱不了干系。14年里,她间或离开过女子宿舍。妈妈打工到哪里,她的家就在哪里,住过农户家、住过桥洞、住过火车站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7岁那年,她被送到了乡下的小姨家读书,可二年级上学期一结束,因为家里没钱,她就被迫退学了。她的学历是“1.5”年级,尽管她很喜欢学校,她还记得班主任是个扎着马尾辫、爱穿米色西服、很有气质的女老师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最近,她离开了女子宿舍,走时,她跟妈妈说:“我要走得远远的,再也不回这里,我恨这里。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可她走得一点儿也不远,她打工的餐厅距离这个宿舍不过七八分钟的车程。她喜欢那家提供住处的餐厅,尽管床只是餐厅的几把椅子拼凑起来的,可那里能上网,能看电视,能听客人谈“世界杯”,她喜欢那里“飘着油烟味的自由的空气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这些,戚小光的镜头是捕捉不到的,而戚小光也没打算用任何旁白去解释,他只打算静静地用镜头“打量”这个孩子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镜头里,她总是把妈妈甩后头老远,跟妈妈吵架,一副厌恶女子宿舍、不喜欢妈妈的样子。妈妈说,小芳长大了,心野了,巴不得走得越远越好,“一心只想赚大钱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这个13岁就开始打工的姑娘,认为“自由价更高”。只要打工的地方能“提供住处”,她宁可工钱少点儿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她一心想离开女子宿舍,她说这里的人都为下顿饭活着,她们眼里只有“钱!钱!钱!”。她讨厌劳动力广场,她说这里的男人都是“臭男人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在这条街里,她处处显出些许优越性。这张少女的脸只需在楼下的劳动力广场晃晃,不出10分钟,就能找到活儿。当然,凑上来的很多中年男人,不怀好意,介绍乱七八糟的工作。她也确实上过当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晚上,有小芳的女子宿舍也多是热闹的。旁边的男子宿舍不断有人过来跟她唠嗑,请她吃饭,给她买“五六块一斤的超大号苹果”,夸她“有着地球引力般的吸引力”。甚至一个36岁的中年男人,求爱不得,写下血书:芳芳:你好,多保重!21点09分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当镜头里,血淋淋的血书在上铺展开,小芳从上铺跳下来,快速消失掉时,整个画面一下子快“窒息了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小芳从来就不认为自己属于这里。天一亮,她就出门,她一分钟也不愿在宿舍多待,哪怕外面飘着鹅毛大雪,她踩着雪在空旷的街上游荡。她去过附近几乎所有的网吧,她玩飞车游戏,飙车时紧张得哇哇大叫,上QQ,认识了几个“很远很远的朋友”。她像画画一样,学会了写26个英文字母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在她眼里,网上的世界,比女子宿舍的世界大多了,纯洁多了。但她不敢玩太多网上游戏,“那会让自己在现实里活不下去”。她迷上了神话题材的电影,人瞬间能成为“富人”,能获得很多种“武器”,能有无穷大的“力量”。她不相信灰姑娘,不相信一见钟情,她讨厌看韩国偶像剧,“太假太假了”。她爱玩网上一种结婚术的游戏,新人在一个叫巴岛的地方度蜜月,那里四面环海,开满桃花,“美极了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她伸出涂着绿色指甲油的食指和中指,做V状,比画着两个方向,“知道吗,我跟妈妈是两种人,我们走的是两种路,她属于那个宿舍,我不是!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可瞬间,这个幻想着穿婚纱的姑娘就又堕入冰冷的现实。她饿了,她必须回到女子宿舍,跟妈妈一起吃饭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“没办法,不留她,她就只能睡马路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在女子宿舍里,老板娘“孙二娘”是个举足轻重的大人物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尽管她抠门得厉害,为了省电,她8点半就嚷着熄宿舍灯。她的口头禅是:“拿钱来!”手机充电一次五毛,洗衣机转一次两块。冬天楼下市场上的人冻得受不了,来屋子暖和一会儿,她伸手要“一元钱”。她像守财奴一样,四处捡旧衣服,鞋子,堆在自己的小屋,隔上一段时间,在宿舍开一次展销会,三块五块卖给住客……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可很多人还是喜欢这个离了婚的泼辣女人,她常带领女人们一起打当日的短工,干活儿时,她把力气最弱的女人安排在自己旁边,照应着,回到宿舍坐床头给大伙儿分钱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女人们常常为争水、抢马桶、丢了镜子这类小事争吵不休,老板娘就像“太平洋警察”一样,主持公道,平衡中间的关系。她的目的是“让所有的住客留下来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这段时间,上面查身份证很严,屋里的一个精神病人没有身份证,被老板娘赶了出去,第二天,看她睡在马路边,老板娘又把她“捡回来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“没办法,不留她,她就只能睡马路。”老板娘说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老板娘看得很清楚,这个宿舍的绝大部分女人是没有出路的,她们被亲人抛弃、无房无地、年老色衰、没有技能、没有社会保障,有的出现精神问题,她们仅剩的是,日渐稀薄的力气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她早就想好了这些走不出去的老女人最后的路:给救助站打电话,给110打电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可14年来,许多人根本等不到老板娘打电话。一个又病又老的妇人,从宿舍下楼,坐在劳动力广场的马路牙子上,等活儿干,等着等着就歪下去,死了。老板娘让警察带走了她。她的床铺,连床单都没有换,很快又住进了新客人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5年间,有几个老弱病残的女人出现在戚小光的镜头里,可一两次后,再也没出现过。戚小光找了很久,等了很久,再也找不到了,“也许她们有人不在了。”戚小光声调悠长地说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眼睛越来越差的宋淑文也想过死。她甚至想好了要买很多很多的安眠药,跟老板娘告别后,到外面找一个角落“永远地睡去”。可就在她坐在楼下马路边等活儿等不到,这个想法越来越强烈时,一个路过的年轻小伙递给她两个菜包子,她一下子觉得“天都亮了,要好好活下去”!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晚上,女人们也会在宿舍唱歌,唱《小荷包》、《十五的月亮》,唱过时很久的老歌,有人会像《二人转》里一样转手绢,在狭小的过道跳交际舞。她们为“毛泽东时代到底好不好”的话题争论一个晚上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她们自嘲“脚下的布鞋,与开奥迪的雇主穿的布鞋一样,养脚”。她们希望“像赵本山一样,唠唠嗑也能赚钱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她们也说女人间的私房话,宿舍有姐弟恋,大家会笑她“武则天,老有魅力了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拍着拍着,女人们在笑,镜头后的戚小光却鼻子发酸,他觉得,这群“我们认为没有希望的女人”,坚强地活着,“太了不起了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让他最动容的事情之一,是住在宿舍里的女人们“显摆”的样子。有人对吃的挑三拣四,嫌弃这个不好吃、那个不好吃;有人把300元钱买的手机说成值1000元;有人打工回来散一圈烟,装着很大方,或者不停地打电话、接电话,很忙碌的样子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“这是她们捍卫尊严的表现。”戚小光说,“就像你我一样。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“纪录片他妈的真残酷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宿舍里还住着两位不用付房费的成员——一只被称作“企鹅”的鸭子,一只爱吃火腿肠叫“笑眯眯”的黑猫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在这个没有电视、没有收音机的世界,它们成了住户们的精神支柱。鸭子的主人穿3元钱一件的衣服,却花10多元钱买了一个包,把鸭子装在里面。一天中,她最幸福的时光是,她吃一口柿子,鸭子吃一口。有人来串门,说“炖了鸭子吧”。这个女人大声说:“还是先把我炖了!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不过,戚小光的镜头里很少有这样的“花絮”画面。他的镜头似乎总是在等待更残酷、更真实的东西出现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终于有一天,他正在拍摄,屋里的两个女人打起来了,越打越厉害,等他过去阻拦时,已经来不及:一个人突然拿出刀刺中了另一个人的腹部,瞬间血流如注。他把女人抱起来,跟老板娘一起把她送往医院,这个受害者最后脾摘除。他留下了3000元的医药费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那一夜,他身心疲惫,内心充满了自责,惭愧,“如果我不为了镜头,早点跳出来,也许那女人不会挨上那一刀”,他跟做纪录片的同行朋友抱怨:“纪录片真他妈的残酷,我他妈的废了!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镜头捕捉了这场流血事件,可有些事件,“不流血却比流血更痛”,这不全是镜头能捕捉的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宿舍住着一些无事可做的女人,她们从不打工,她们对着过道里拿透明胶粘着的一面大大的破镜子,浓妆艳抹,她们只想在楼下熙熙攘攘人群里,找个有钱的“饭票”男人,嫁掉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这个狭小的宿舍充满竞争,年轻女人给年老女人的“男朋友”一块西瓜,年老者就会认为年轻人要抢走她的“老头”,一通大骂。有的年老女人几个月没吃一口菜了,却舍得去温州人开的美容院,花50元文两道黑黑的弯月眉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他们眼里,这里没有爱情,“柴米夫妻,没柴没米怎么做夫妻。”末了,他们会住到阳台那个每天7元的“夫妻间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说到底,“夫妻间”就是一个布帘子隔开的双人床,床上有封面起卷儿的《上海的爱情魔方》、《一只老鼠的艰苦奋斗史》,和几本武侠小说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打开戚小光的录影带,就能看到一个男人对着镜头说:“女人,在我眼里,就是一身肉!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“喔!那多像我的母亲、姐妹、外婆、姨妈!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张燕秒还记得自己第一次面对戚小光的机器,抱着脑袋四处逃的样子。后来,她一边手撕烧鸡,拿啤酒瓶子喝酒,一边对着镜头流泪,说自己的新年心愿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老板娘也常说自己的心愿。她希望戚小光资助她,改造这个宿舍,把所有的床、褥子都换掉,墙要刷上那种淡淡的苹果绿,地上铺上光滑的瓷砖,养上几盆花——像真正的“女人的宿舍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她抱怨生意远不如以前了。1996年,这个靠摆烟摊讨生计的离婚女人在劳动力广场开了第一家旅馆,第一晚只来了2个人,第二晚上6个,第三晚上10个。10天后,生意出奇地好。人多到拿啤酒箱子搁床板睡,起夜上个厕所回来都没地方了。那时农村苦,出来打工的人多,胡同里全是找工作的人,“苞米两毛一斤,猪肉2元多一斤,贱得厉害!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最近几年,农村好过些了,打工的少些了。附近一下子又开了20多家旅馆,一楼好门面的都改造成了“时尚旅馆”,带电视机的一天30元,带电脑的40元。这让她“腹背受敌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起初,看着戚小光的机器总在她宿舍晃来晃去,她也抱怨“整这玩意儿干啥,不如给大伙儿找活儿干”,时间久了,她和张燕秒一样,对着镜头,就像对着老友的眼睛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她们坐在床头,说自己活得多么“不得意”、多么“埋汰”,给女儿的嫁妆只能是“充充话费”。新年那天,还有人在镜头里说了“新年快乐”!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5年来,戚小光在这个片子里越陷越深。冬天零下30摄氏度,为了拍她们出门打工前忙碌的场面,他把5斤重的机器揣在大衣里,5点钟坐最早一班公交车,穿过松花江来宿舍拍片。这些女人对着镜头伸懒腰,打哈欠,穿衣服,解裤带看钱,刷牙,涂口红……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他请这里的人吃饭,给小芳生活费,帮她找工作,希望她走出这个宿舍;他给生病的人买药、看病;儿子高考出成绩的那天,他还在女子宿舍忙活……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有一年的年三十,他给老板娘钱,让她做一大桌子菜给大家过年。尽管他很清楚,他“干预”了镜头,这是拍纪录片的禁忌,但他没办法只拍她们吃馒头就咸菜的场面:“那画面太残酷了。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随着戚小光的纪录片素材越拍越多,女子宿舍也在慢慢变化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前年,老板娘在女子宿舍旁边租房子,又开了家“男子宿舍”,4元一天。女子宿舍的价格,则提到每天3元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如今,老板娘决心用一生所有的积蓄把宿舍买下来,“要把宿舍开到自己80岁”。旁人说,这个精明的商人赌的不是房价,而是赌这群人不管怎样,也走不出这里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几乎每个人离开这里时,都信誓旦旦地说“再也不回这个‘猪圈’了”,可不用多久,她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又会回到这里。甚至有人出嫁了,跟丈夫吵了架,还会再回这个“娘家”住几晚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如今,戚小光正在进行纪录片的后期制作,他早早想好了“尾声”,那是“一个让人放心的交待”,而不是“彻头彻尾的悲剧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他要把这个片子“献给中国的农民工”,他希望片子在工地的脚手架前、工棚里,坐满农民工的露天电影院里放映,他希望每个看到片子里的人,产生共鸣:“喔!那多像我的母亲、姐妹、外婆、姨妈!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“我一定会躲在银幕边,大声地笑,这比得什么奖都欣慰!”说这些时,戚小光笑出了声。
  • 关注公众号观影不迷路

  • 扫一扫用手机访问

 立即播放  线路1

选择来源

  • 线路1
网友评分
暂无评分
0次评分
网友评分
暂无评分
0次评分
给影片打分 《女子宿舍[电影解说]》
  • 很差
  • 较差
  • 还行
  • 推荐
  • 力荐
我也要给影片打分

扫一扫用手机访问

首页 影视解说 女子宿舍[电影解说]

播放列表

 当前资源来源线路1 - 在线播放,无需安装播放器
 倒序

剧情简介

戚小光扛着摄像机,原本是要拍一个“很主旋律”的题材,一个有爱心的女人做好事的故事。可是,当跟着这个女人左转右转进了一条胡同,顺着黑洞洞的楼梯上二楼,推开那扇铁门,他整个人惊呆了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人!全是人!20多个女人,像沙丁鱼一样密集地躺在高低床上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床就像偷工减料的木匠随意搭成的,高低不平,有的床腿拿砖头、铁桶垫着。一个挨着一个的铺,铺上一条条打着补丁、抹布一样分不清底色的床单。外墙上贴着“上门打针”、“见证收款”、“高价收药”、“招聘”等花花绿绿的广告,其中一张A4纸写着:住宿24小时:2元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2元,这就是人头攒动的原因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机器就那么静静地转着,戚小光突然“心里汹涌澎湃”,尽管处在同一座城市里,这却跟他生活的世界完全不同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这个吉林省吉林市电视台的记者,对农民工忙碌的场面一点儿也不陌生。他有时候也会想:夜幕降临时,他们像蚂蚁一样消失了,消失在哪里?这一次,他找到了“蚂蚁穴”,他决心拍这个“消失的故事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这一拍就是5年。搭档们一个个离开了,只有他坚持下来。到最后,他都数不清素材到底有多少,“反正一分钟不歇,电视至少能播上一个月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纪录片的名字很简单,取自这家旅馆阳台,蜘蛛网般的电线掩映下,一个不起眼的半米高的广告牌——女子宿舍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“哭!哭当啥用,白扯!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张燕秒拖拉着3岁大的小芳找到这个半米高的广告牌时,是14年前一个冬天的上午,母女俩第一次进城的时候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14年后这个盛夏的午后,她们仍然住在这里。床还是那张床,连床板上垫的海绵、纸壳子都没变过,唯一不同的是,45岁的张燕秒两个月前腿坏了,再爬不了上铺,小芳已经17岁,不再跟妈妈挤在一起睡,住在另一张床上,也要单花一份钱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张燕秒第一次坐在这间宿舍时,跟人哭诉自己的丈夫死去,扔下两个月的女儿,草房土地被占,日子过得“像腌渍的烂白菜”一样。14年来,几乎每来一个新人,都会坐床头哭诉一番,哭诉的理由无外乎离婚、被打、亡夫、子女不孝顺……就像一个单项或多项选择题。可不用多久,就有人敲着床板,不耐烦地呵斥:“哭!哭当啥用,白扯!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当这些眼泪顺着老妇人皱巴巴的脸、少妇花样的脸,甚至孩子光滑的脸,滑落时,戚小光从没有给过特写,甚至哭得太凶的镜头,他会删掉,因为“眼泪只是她们生活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”!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日子稍长些,这些苦命的女人不再说这是“难民营”,说这里是“常驻大使馆”,这里的女人不是“天使”,就是“大使”。这里的女人藏龙卧虎,能“上天入地”。上天就是能上工地盖楼,下地是能“修地球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这里寸土寸金。躺下时,真正属于她们的空间也就比一个人略大。所有人下地时,属于她们的空间不及她们的一双鞋子大。行李压在各自枕头下,因为把包寄存在老板娘住的4平方米的小屋,需要一个月支付10元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这里只有一个水龙头,每天流出吸管般细细的自来水,女人们用它解渴、吃药、洗头、冲澡——哪怕在零下30摄氏度的冬天,哪怕喝需要用热水化开的感冒冲剂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钱是每天算的,老板娘挨个收钱时,有的从餐巾纸里掏出两个钢崩儿,有的解开裤子从内裤的口袋里掏钱,有的从随身的矿泉水瓶里扯出两张一元的纸票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没有人会“阔气”地拍出一个月的住宿费。她们会像“候鸟”一样离开,一旦找到提供住处的打工地,她们就会搬家。等工地的活儿结束了,她们又会回到这里,寻找下一个打工地。这里就像驿站,像她们生活半径辐射开去的那个圆心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一年又一年,周而复始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宿舍楼下就是劳动力广场。严格地说,这不是广场,而是4条胡同构成的十字路口。这里距离繁华并不是太远,具体来说,距离火车站步行5分钟,距离长途汽车站步行4分钟,距离吉林市医院500米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胡同里有朝鲜小吃,有卖90元一斤人参的老店,有叫“桃姐”之类的数不清的职业中介。天晴时,胡同里摆满了小黑板,有招聘司机专栏、保姆专栏、出国打工专栏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把镜头往后拉,再往后拉,这个亮着4盏灯的60多平方米的女子宿舍,就湮没在这个上世纪80年代初建成的7层老楼里,湮没在这普通的巷道里,湮没在这400多万人口、满语意思是“松花江边的城池”的吉林市里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“尽是些笨手笨脚的妇人,太老了!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相比这个2元一天的居所,打工的老板提供给张燕秒们的住处要“敞亮得多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到黑龙江种稻子时,她们就住在田旁边的露天大棚子里,能看见满天星星。在乡下养猪,就自己在猪圈旁垒房子,“要多大有多大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10月一下雪,女人们能找的工作多是在餐厅刷碗,穿两双袜子套大胶鞋,站在到处是污水的地上不停地刷,那些碗怎么也刷不完,“一天17元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来钱最快的是上建筑工地,像男人一样筛沙子、捣灰、搬砖,一天赚70元。可这活儿,女人大多“吃不消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整个漫长的冬天,女子宿舍的女人都盼着雪快些融化,春天来了,地里就热腾了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春天,她们可以住到农户家捡木耳,捡完这家捡那家,“扫荡整个村庄”。一天干14个小时,赚上50元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夏天,她们可以坐票价7.50元的长途汽车,去一个叫乌喇街的地方剪毛葱。在农户家里剪,一毛钱一斤,在地里剪,一毛二一斤。不消说,女子宿舍同去的6个女人都选择了多赚这两分钱。她们要天不亮,走6里地到田头。等到黎明来临时,剪刀的“咔嚓”声已经在田地回响了。等到三天后,她们的口袋多了近100元钱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如果手脚够麻利,掰苞米也是不错的选择。一群人一字排开,边走边掰。在望不到头的大平原上,最快的人一天拿70元,最慢的人拿20元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她们最最喜欢的还是在城里发广告,一天能赚65元。最暴富的一次,是老板娘带领大家去水泥厂种树,一天赚了95元,创了最高纪录。可再也没第二次了,人家说:“尽是些笨手笨脚的妇人,太老了!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戚小光不拍这些宏大的“劳动场面”,因为这些大家都看得见。他更愿意守在那个逼仄的宿舍,等人回来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人回来了,没活儿干,也不打紧,到楼下站着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劳动力广场上,人们天然地分出区域来。男人站在马路的一边,女人站另一边,穿着皮鞋、开着小轿车的雇主就穿行在马路中间,雇主喊一句“焊工、瓦工”,就有一群人围上去,讨价还价,报价低的抢了报价高的单,就会发生拳头之争。这是几乎每天发生的事儿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冬天,雪花飞舞,找活儿的男男女女把手抄在袖子里,找工作的牌子悬挂在手小臂处,冻得直跺脚。戚小光就踱在这人群里,等他把机器从大衣怀里掏出来时,有人拦着镜头喊:“拍什么拍,电影都是假的,只有战争片是真的。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张燕秒腿没疼之前,一直比较抢手,她不用站多久,就能找到活儿干。她关节粗大,看上去一身蛮力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而她同屋,对角线床上的68岁的宋淑文,就远没有这么幸运了。她站在马路旁两个多月了,没有一个雇主跟她搭话,“她太老了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尽管出门前,她穿上了带花边的干净裤子,还用捡来的铅笔画了眉,用捡来的雪花膏,把脸涂得白白的,她跟人家说她只有“59岁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她有个秘密,连同住了十年的张燕秒也没告诉。一个月来,她的左眼疼得厉害,最初眯一晚还能好些,现在针扎一样疼,几乎什么都看不见了,她滴了快10瓶眼药水了,也没见好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“现在盼一天黑一天,眼前越来越黑了!”她叹着气,分不清眼里淌下的是泪水,还是药水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因为一只眼,她的雪花膏涂不匀,左脸黑一块白一块,她给空矿泉水瓶灌水时,对不准口儿,洒了一地。她不敢告诉任何人眼睛的事儿,她怕消息传到楼下的市场里,就“再也找不到工作了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这些打工者私底下的生活,正是戚小光想要的东西。但宋淑文始终躲着他的镜头,她拒绝“照相”,她说:“出来打工10年了,人都以为我发了大财,见笑呀!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“我要走得远远的,再也不回这里,我恨这里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镜头里一闪而过的,多半是那些皮肤皱巴巴、嘴角耷拉的中老年妇人的脸,唯独当转向皮肤紧绷、眉目清秀的小芳时,镜头停留了两秒,整个画面一下子生动、鲜活起来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17岁的小芳,童年、青春期、少女时代几乎都跟这宿舍脱不了干系。14年里,她间或离开过女子宿舍。妈妈打工到哪里,她的家就在哪里,住过农户家、住过桥洞、住过火车站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7岁那年,她被送到了乡下的小姨家读书,可二年级上学期一结束,因为家里没钱,她就被迫退学了。她的学历是“1.5”年级,尽管她很喜欢学校,她还记得班主任是个扎着马尾辫、爱穿米色西服、很有气质的女老师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最近,她离开了女子宿舍,走时,她跟妈妈说:“我要走得远远的,再也不回这里,我恨这里。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可她走得一点儿也不远,她打工的餐厅距离这个宿舍不过七八分钟的车程。她喜欢那家提供住处的餐厅,尽管床只是餐厅的几把椅子拼凑起来的,可那里能上网,能看电视,能听客人谈“世界杯”,她喜欢那里“飘着油烟味的自由的空气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这些,戚小光的镜头是捕捉不到的,而戚小光也没打算用任何旁白去解释,他只打算静静地用镜头“打量”这个孩子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镜头里,她总是把妈妈甩后头老远,跟妈妈吵架,一副厌恶女子宿舍、不喜欢妈妈的样子。妈妈说,小芳长大了,心野了,巴不得走得越远越好,“一心只想赚大钱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这个13岁就开始打工的姑娘,认为“自由价更高”。只要打工的地方能“提供住处”,她宁可工钱少点儿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她一心想离开女子宿舍,她说这里的人都为下顿饭活着,她们眼里只有“钱!钱!钱!”。她讨厌劳动力广场,她说这里的男人都是“臭男人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在这条街里,她处处显出些许优越性。这张少女的脸只需在楼下的劳动力广场晃晃,不出10分钟,就能找到活儿。当然,凑上来的很多中年男人,不怀好意,介绍乱七八糟的工作。她也确实上过当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晚上,有小芳的女子宿舍也多是热闹的。旁边的男子宿舍不断有人过来跟她唠嗑,请她吃饭,给她买“五六块一斤的超大号苹果”,夸她“有着地球引力般的吸引力”。甚至一个36岁的中年男人,求爱不得,写下血书:芳芳:你好,多保重!21点09分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当镜头里,血淋淋的血书在上铺展开,小芳从上铺跳下来,快速消失掉时,整个画面一下子快“窒息了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小芳从来就不认为自己属于这里。天一亮,她就出门,她一分钟也不愿在宿舍多待,哪怕外面飘着鹅毛大雪,她踩着雪在空旷的街上游荡。她去过附近几乎所有的网吧,她玩飞车游戏,飙车时紧张得哇哇大叫,上QQ,认识了几个“很远很远的朋友”。她像画画一样,学会了写26个英文字母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在她眼里,网上的世界,比女子宿舍的世界大多了,纯洁多了。但她不敢玩太多网上游戏,“那会让自己在现实里活不下去”。她迷上了神话题材的电影,人瞬间能成为“富人”,能获得很多种“武器”,能有无穷大的“力量”。她不相信灰姑娘,不相信一见钟情,她讨厌看韩国偶像剧,“太假太假了”。她爱玩网上一种结婚术的游戏,新人在一个叫巴岛的地方度蜜月,那里四面环海,开满桃花,“美极了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她伸出涂着绿色指甲油的食指和中指,做V状,比画着两个方向,“知道吗,我跟妈妈是两种人,我们走的是两种路,她属于那个宿舍,我不是!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可瞬间,这个幻想着穿婚纱的姑娘就又堕入冰冷的现实。她饿了,她必须回到女子宿舍,跟妈妈一起吃饭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“没办法,不留她,她就只能睡马路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在女子宿舍里,老板娘“孙二娘”是个举足轻重的大人物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尽管她抠门得厉害,为了省电,她8点半就嚷着熄宿舍灯。她的口头禅是:“拿钱来!”手机充电一次五毛,洗衣机转一次两块。冬天楼下市场上的人冻得受不了,来屋子暖和一会儿,她伸手要“一元钱”。她像守财奴一样,四处捡旧衣服,鞋子,堆在自己的小屋,隔上一段时间,在宿舍开一次展销会,三块五块卖给住客……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可很多人还是喜欢这个离了婚的泼辣女人,她常带领女人们一起打当日的短工,干活儿时,她把力气最弱的女人安排在自己旁边,照应着,回到宿舍坐床头给大伙儿分钱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女人们常常为争水、抢马桶、丢了镜子这类小事争吵不休,老板娘就像“太平洋警察”一样,主持公道,平衡中间的关系。她的目的是“让所有的住客留下来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这段时间,上面查身份证很严,屋里的一个精神病人没有身份证,被老板娘赶了出去,第二天,看她睡在马路边,老板娘又把她“捡回来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“没办法,不留她,她就只能睡马路。”老板娘说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老板娘看得很清楚,这个宿舍的绝大部分女人是没有出路的,她们被亲人抛弃、无房无地、年老色衰、没有技能、没有社会保障,有的出现精神问题,她们仅剩的是,日渐稀薄的力气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她早就想好了这些走不出去的老女人最后的路:给救助站打电话,给110打电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可14年来,许多人根本等不到老板娘打电话。一个又病又老的妇人,从宿舍下楼,坐在劳动力广场的马路牙子上,等活儿干,等着等着就歪下去,死了。老板娘让警察带走了她。她的床铺,连床单都没有换,很快又住进了新客人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5年间,有几个老弱病残的女人出现在戚小光的镜头里,可一两次后,再也没出现过。戚小光找了很久,等了很久,再也找不到了,“也许她们有人不在了。”戚小光声调悠长地说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眼睛越来越差的宋淑文也想过死。她甚至想好了要买很多很多的安眠药,跟老板娘告别后,到外面找一个角落“永远地睡去”。可就在她坐在楼下马路边等活儿等不到,这个想法越来越强烈时,一个路过的年轻小伙递给她两个菜包子,她一下子觉得“天都亮了,要好好活下去”!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晚上,女人们也会在宿舍唱歌,唱《小荷包》、《十五的月亮》,唱过时很久的老歌,有人会像《二人转》里一样转手绢,在狭小的过道跳交际舞。她们为“毛泽东时代到底好不好”的话题争论一个晚上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她们自嘲“脚下的布鞋,与开奥迪的雇主穿的布鞋一样,养脚”。她们希望“像赵本山一样,唠唠嗑也能赚钱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她们也说女人间的私房话,宿舍有姐弟恋,大家会笑她“武则天,老有魅力了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拍着拍着,女人们在笑,镜头后的戚小光却鼻子发酸,他觉得,这群“我们认为没有希望的女人”,坚强地活着,“太了不起了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让他最动容的事情之一,是住在宿舍里的女人们“显摆”的样子。有人对吃的挑三拣四,嫌弃这个不好吃、那个不好吃;有人把300元钱买的手机说成值1000元;有人打工回来散一圈烟,装着很大方,或者不停地打电话、接电话,很忙碌的样子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“这是她们捍卫尊严的表现。”戚小光说,“就像你我一样。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“纪录片他妈的真残酷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宿舍里还住着两位不用付房费的成员——一只被称作“企鹅”的鸭子,一只爱吃火腿肠叫“笑眯眯”的黑猫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在这个没有电视、没有收音机的世界,它们成了住户们的精神支柱。鸭子的主人穿3元钱一件的衣服,却花10多元钱买了一个包,把鸭子装在里面。一天中,她最幸福的时光是,她吃一口柿子,鸭子吃一口。有人来串门,说“炖了鸭子吧”。这个女人大声说:“还是先把我炖了!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不过,戚小光的镜头里很少有这样的“花絮”画面。他的镜头似乎总是在等待更残酷、更真实的东西出现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终于有一天,他正在拍摄,屋里的两个女人打起来了,越打越厉害,等他过去阻拦时,已经来不及:一个人突然拿出刀刺中了另一个人的腹部,瞬间血流如注。他把女人抱起来,跟老板娘一起把她送往医院,这个受害者最后脾摘除。他留下了3000元的医药费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那一夜,他身心疲惫,内心充满了自责,惭愧,“如果我不为了镜头,早点跳出来,也许那女人不会挨上那一刀”,他跟做纪录片的同行朋友抱怨:“纪录片真他妈的残酷,我他妈的废了!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镜头捕捉了这场流血事件,可有些事件,“不流血却比流血更痛”,这不全是镜头能捕捉的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宿舍住着一些无事可做的女人,她们从不打工,她们对着过道里拿透明胶粘着的一面大大的破镜子,浓妆艳抹,她们只想在楼下熙熙攘攘人群里,找个有钱的“饭票”男人,嫁掉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这个狭小的宿舍充满竞争,年轻女人给年老女人的“男朋友”一块西瓜,年老者就会认为年轻人要抢走她的“老头”,一通大骂。有的年老女人几个月没吃一口菜了,却舍得去温州人开的美容院,花50元文两道黑黑的弯月眉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他们眼里,这里没有爱情,“柴米夫妻,没柴没米怎么做夫妻。”末了,他们会住到阳台那个每天7元的“夫妻间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说到底,“夫妻间”就是一个布帘子隔开的双人床,床上有封面起卷儿的《上海的爱情魔方》、《一只老鼠的艰苦奋斗史》,和几本武侠小说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打开戚小光的录影带,就能看到一个男人对着镜头说:“女人,在我眼里,就是一身肉!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“喔!那多像我的母亲、姐妹、外婆、姨妈!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张燕秒还记得自己第一次面对戚小光的机器,抱着脑袋四处逃的样子。后来,她一边手撕烧鸡,拿啤酒瓶子喝酒,一边对着镜头流泪,说自己的新年心愿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老板娘也常说自己的心愿。她希望戚小光资助她,改造这个宿舍,把所有的床、褥子都换掉,墙要刷上那种淡淡的苹果绿,地上铺上光滑的瓷砖,养上几盆花——像真正的“女人的宿舍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她抱怨生意远不如以前了。1996年,这个靠摆烟摊讨生计的离婚女人在劳动力广场开了第一家旅馆,第一晚只来了2个人,第二晚上6个,第三晚上10个。10天后,生意出奇地好。人多到拿啤酒箱子搁床板睡,起夜上个厕所回来都没地方了。那时农村苦,出来打工的人多,胡同里全是找工作的人,“苞米两毛一斤,猪肉2元多一斤,贱得厉害!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最近几年,农村好过些了,打工的少些了。附近一下子又开了20多家旅馆,一楼好门面的都改造成了“时尚旅馆”,带电视机的一天30元,带电脑的40元。这让她“腹背受敌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起初,看着戚小光的机器总在她宿舍晃来晃去,她也抱怨“整这玩意儿干啥,不如给大伙儿找活儿干”,时间久了,她和张燕秒一样,对着镜头,就像对着老友的眼睛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她们坐在床头,说自己活得多么“不得意”、多么“埋汰”,给女儿的嫁妆只能是“充充话费”。新年那天,还有人在镜头里说了“新年快乐”!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5年来,戚小光在这个片子里越陷越深。冬天零下30摄氏度,为了拍她们出门打工前忙碌的场面,他把5斤重的机器揣在大衣里,5点钟坐最早一班公交车,穿过松花江来宿舍拍片。这些女人对着镜头伸懒腰,打哈欠,穿衣服,解裤带看钱,刷牙,涂口红……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他请这里的人吃饭,给小芳生活费,帮她找工作,希望她走出这个宿舍;他给生病的人买药、看病;儿子高考出成绩的那天,他还在女子宿舍忙活……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有一年的年三十,他给老板娘钱,让她做一大桌子菜给大家过年。尽管他很清楚,他“干预”了镜头,这是拍纪录片的禁忌,但他没办法只拍她们吃馒头就咸菜的场面:“那画面太残酷了。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随着戚小光的纪录片素材越拍越多,女子宿舍也在慢慢变化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前年,老板娘在女子宿舍旁边租房子,又开了家“男子宿舍”,4元一天。女子宿舍的价格,则提到每天3元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如今,老板娘决心用一生所有的积蓄把宿舍买下来,“要把宿舍开到自己80岁”。旁人说,这个精明的商人赌的不是房价,而是赌这群人不管怎样,也走不出这里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几乎每个人离开这里时,都信誓旦旦地说“再也不回这个‘猪圈’了”,可不用多久,她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又会回到这里。甚至有人出嫁了,跟丈夫吵了架,还会再回这个“娘家”住几晚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如今,戚小光正在进行纪录片的后期制作,他早早想好了“尾声”,那是“一个让人放心的交待”,而不是“彻头彻尾的悲剧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他要把这个片子“献给中国的农民工”,他希望片子在工地的脚手架前、工棚里,坐满农民工的露天电影院里放映,他希望每个看到片子里的人,产生共鸣:“喔!那多像我的母亲、姐妹、外婆、姨妈!”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“我一定会躲在银幕边,大声地笑,这比得什么奖都欣慰!”说这些时,戚小光笑出了声。

为你推荐

 换一换
  • 解说
    已完结
  • 解说
    已完结
    蕨野友也/山田姫奈/内藤好美/梶原飒/伊藤祐辉/加藤雅也/饭田基祐/冈野真也/岩川晴/森岛律斗/石田彰/岩田荣庆/
  • 解说
    已完结
    铃木亮平/森田望智/安藤政信/华村飞鸟/水崎绫女/片山萌美/阿见靖士/杉本哲太/迫田孝也/木村文乃/桥爪功/
  • 解说
    已完结
    丽贝卡·豪尔/布莱恩·泰里·亨利/丹·史蒂文斯/凯莉·霍特尔/亚历克斯·费恩斯/陈法拉/瑞切尔·豪斯/朗·斯迈克/尚特尔·贾米森/格雷格·哈顿/凯文·科普兰/泰丝·多布雷/蒂姆·卡罗尔/安东尼·布兰登·黄/索菲亚·恩博森-贝恩/奇卡·伊科维/文森特·B·戈尔斯/叶叶·周/贾马利亚·欧斯曼/尼克·劳勒/
  • 解说
    已完结
    迈克尔·基顿/薇诺娜·瑞德/凯瑟琳·欧哈拉/詹娜·奥尔特加/贾斯汀·塞洛克斯/莫妮卡·贝鲁奇/威廉·达福/丹尼·德维托/亚瑟·康提/尼克·凯灵顿/桑地亚哥·卡布瑞拉/伯恩·戈曼/萨米·苏莱曼/艾米·纳托尔/马克·希纳汉/查理·霍普金森/丽芙·斯宾塞/斯凯拉·朴/马修·莱昂斯/简·莉安妮/大卫·艾尔斯/乔治娜·比德尔/
  • 解说
    已完结
    凯瑟琳·纽顿/科尔·斯普罗斯/莉扎·索伯拉奧/亨利·艾肯伯里/卡拉·古奇诺/珍娜·戴维斯/特里纳·拉法尔格/保拉·安迪诺//约书亚·蒙特斯/Chris/Greening/Mae/Anglim/乔伊·哈里斯/珍妮弗·皮尔斯·马尔萨斯/Luke/Sexton/Ayla/Miller/贾林·雷/布莱斯·罗梅罗/乔·克里斯特/阿什顿·利/查理·塔尔伯特/
  • 解说
    已完结
    黛西·埃德加-琼斯/格伦·鲍威尔/安东尼·拉莫斯/布兰登·佩利亚/萨莎·莱恩/达利尔·麦克科马克/琪兰·席普卡/尼克·多达尼/毛拉·蒂尔内/大卫·科伦斯韦/凯蒂·M·奥布莱恩/哈利·海顿-佩顿/斯蒂芬·欧阳/滕德·艾德比佩/曼尼·古普塔/大卫·博恩/Jobie/James/Brian/Winslow/萨曼莎·艾尔兰/David/C/Tam/
  • 解说
    已完结
    迈克尔·沃德/Beckett/Handley/Tahvae/Hunte/Daniel/Attwell/比尔·奈伊/汤姆-沃恩-劳勒/Leo/Hamilton/卡勒姆·斯科特·豪威尔斯/谢伊·科尔/基特·杨/Robin/Nazari/Jenni/Maitland/Trevor/Magaya/苏珊·沃卡曼/克里斯蒂娜·罗朵/Francesca/Thomas/Kazuhiro/Muroyama/Tadashi/Watanabe/Aoi/Okuyama/Mitchell/Zhangazha/
  • 解说
    已完结
    长泽雅美/坂口健太郎/横滨流星/中川雅也/森七菜/黑岛结菜/中岛步/深川麻衣/奥平大兼/田中哲司/寺岛忍/
  • 解说
    已完结
    约翰·塞纳/扎克·埃夫隆/安德鲁·桑提诺/杰梅因·福勒/威廉·H·梅西/莱克斯·斯科特·戴维斯/安雅·萨维奇/杰夫·鲁斯/黛博拉·劳伦斯/希瑟·米切尔/简·巴德勒/马塔·卡泽马利克/弗朗塞斯卡·沃特斯/吉姆·克诺贝洛赫/内森·琼斯/加斯珀·巴格/瑞恩·谢尔顿/丹尼尔·蒙克斯/莱利·斯蒂尔斯/奥斯卡·威尔森/盖乌斯·诺兰/泽恩·格斯纳/凯特·李斯特/鲁本·弗朗西斯/
  • 解说
    已完结
    普利特维拉吉·苏库玛兰/吉米·让-刘易斯/阿玛拉·保罗/
  • 解说
    已完结
    莫·吉里根/西蒙娜·阿什利/苏菲·奥康内多/赞恩·马里克/迪兰·卢埃林/杰里米·斯威夫特/比尔·奈伊/
  • 解说
    已完结
    乔治·克鲁尼/布拉德·皮特/艾米·莱安/奥斯汀·艾布拉姆斯/多纳特·麦克古尼格/赛吉欧·科塔/普娜·贾甘纳坦/阿尔弗雷德·周/罗伯特·蒂莫西·史密斯/阿曼达·阿黛/金巴利·克雷格/琳达·卡罗拉/扎特科·巴瑞克/弗拉迪米尔·斯佐夫/艾比·莫哈迪斯/萨沙·比科塔基尔/萨缪尔·伊万·霍洛维茨/弗兰克·特里格/达菲·加沃尔/埃德温·泰勒/帕努瓦特·安东尼·纳纳肯帕诺姆/理查德·坎德/伊琳娜·杜波娃/弗兰西斯·麦克多蒙德/罗伯·里德尔/哈桑尼·里兹欧/
  • 解说
    已完结
    迈克·费斯特/乔什·奥康纳/赞达亚/达内尔·艾普林/布莱恩·杜/沙恩·T·哈里斯/娜达·德丝波多维琪/琼·麦克沙恩/克里斯·福勒/玛丽·乔·费尔南德斯/A·J·利斯特/康纳·奥尔森/多利亚·伯拉孟特/克里斯汀·岱伊/詹姆斯·西尔瓦/肯尼思·A·奥舍罗/凯文·科林斯/伯吉斯·伯德/杰森·唐/哈德森·里维拉/
  • 解说
    已完结
    基里安·墨菲/艾琳·沃尔什/艾米丽·沃森/米歇尔·费尔利/克莱尔·邓恩/Helen/Behan/阿格尼丝·奥凯西/马克·麦克肯纳/彼得·克拉菲/伊恩·奥雷利/扎拉·德夫林/Patrick/Ryan/Sarah/Morris/Cillian/O'Gairbhi/Liadan/Dunlea/Tadhg/Moloney/Giulia/Doherty/Rachel/Lynch/Aoife/Gaffney/Faye/Brazil/Louis/Kirwan/
  • 解说
    已完结
    柳俊烈/金泰梨/金宇彬/赵祐镇/李荷妮/金义城/陈善圭/廉晶雅/尹敬浩/李时勋/魏智雄/
  • 解说
    已完结
    尼尔·泰格·弗莉/托菲克·巴霍姆/索尼娅·布拉加/拉尔夫·伊内森/比尔·奈伊/米娅·麦戈文·扎伊尼/安东·亚历山大/安德烈·阿坎杰利/玛丽亚·卡巴雷诺/阿莱西亚·博纳奇/伊什塔尔·柯里-威尔逊/彼得·阿佩塞拉/西尔维娅·帕纳乔内/马里奥·欧普特/阿德里亚诺·阿拉贡/多纳泰拉·巴托丽/
  • 解说
    已完结
    斯科特·阿金斯/迈克尔·加·怀特/汤姆·贝伦杰/亚历克西斯·克纳普/吉尔·温特尼茨/汉娜·阿特登/Meena/Rayann/凯瑟琳·汉内/Steven/Blades/瓦利德·埃尔加迪/尼尔·林波/Cassidy/Little/Mark/Hampton/艾伦·托尼/Samantha/Schnitzler/Teddy/Linard/
  • 解说
    已完结
    布莱恩·考克斯/盖亚·怀斯/米兰达·奥图/卢克·帕斯夸尼洛/洛琳·艾什本/邵恩·杜里/本杰明·温赖特/亚兹丹·卡富里/劳伦斯·乌邦·威廉斯/迈克尔·怀德曼/珍妮·杜维茨基/比拉尔·哈斯纳/裘德·阿库维迪克/比利·博伊德/多米尼克·莫纳汉/亚历克斯·乔丹/克里斯托弗·李/Bea/Dooley/Elijah/Tamati/Will/Godber/
  • 解说
    已完结
    胡静/周俞辰/容启航/曹国辉/Wee-Ann/Goh/柳胜美/林茹萍/Xixi/Lim/刘谦益/莫小玲/梁志强/Colin/Chee/Keong/Tan/陈美廪/
  • 解说
    已完结
    贾斯蒂斯·史密斯/布里盖特·伦迪·佩恩/伊恩·福尔曼/海伦娜·霍华德/林齐·乔丹/丹妮尔·戴德怀勒/弗里德·德斯特/康纳·欧麦利/玛达琳·赖利/埃博·本森/艾伯特·伯尼/迈克尔·C·莫罗纳/丹尼·塔贝瑞利/蒂莫西·格里芬·艾伦/泰勒·迪恩·弗洛雷斯/伊丽莎白·斯科佩尔/马林·班迪罗/
  • 解说
    已完结
    王俊凯/关子勰/邓家佳/陈永胜/潘斌龙/迟兴楷/刘钧/刘巴特尔/
  • 解说
    已完结
    吉冈睦雄/小日向星一/天野花/安井顺平/関幸治/川添野爱/石毛宏树/田畑智子/渡边一计/
  • 解说
    已完结
    肖央/宋佳/倪大红/吴越/吴玉芳/周依然/丁嘉丽/刘丹/刘钧/刘巴特尔/郑希怡/朴松日/李冠廷/封柏/杨凯淳/翟韬/游晓颖/易歆韵/
  • 解说
    已完结
    维金兰特·马西/迪帕克·迪布里亚尔/阿卡什·库拉纳/达尔尚·杰里瓦拉/Baharul/Islam/Mahadev/Singh/Lakhawat/
  • 解说
    已完结
    布米·佩德卡尔/桑杰·米什拉/Aditya/Srivastav/鲁克米尼·苏尔夫/Surya/Sharma/Chittaranjan/Tripathy/迪格士·库马尔/Satyakam/Anand/Tanisha/Mehta/Vibha/Chibber/Pravin/Kumar/Sisodia/Murari/Kumar/Samta/Sudiksha/Gulista/Alija/Shakti/Kumar/Danish/Iqbal/Pubali/Sanyal/Farheen/Khan/Aditya/Uppal/
  • 解说
    已完结
    任天野/敖子逸/艾米/王劲松/袁姗姗/黄小蕾/刘威/平田康之/吴军/来喜/
  • 解说
    已完结
    斯嘉丽·约翰逊/查宁·塔图姆/伍迪·哈里森/雷·罗马诺/吉姆·拉什/安娜·加西亚/唐纳德·伊莱斯·沃特金斯/诺亚·罗宾斯/克里斯蒂安·克莱门松/科林·伍德尔/尼克·迪伦堡/克里斯蒂安·祖伯尔/吉因·琼斯/乔·克里斯特/斯蒂芬妮·库尔特祖巴/科林·乔斯特/达瑞兹·沃斯基/恩杰玛·威廉姆斯/彼得·雅各布森/劳伦·雷瓦尔德/
  • 解说
    已完结
    水田山葵/大原惠美/嘉数由美/木村昴/关智一/长岛雄一/平野莉亚菜/石丸干二/吉川晃司/菊池心/三石琴乃/高木涉/田村睦心/芳根京子/
  • 解说
    已完结
    马东锡/金武烈/李东辉/朴智焕/李主傧/金敏载/金英熊/

评论

共 0 条评论